心师转型实训值得推崇

发表于:2021-08-12 分类:健康资讯 浏览次数:

数十年来,世界各国均全面推行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国在这方面更是表率。2015年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取消心理医师职业并增设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三个心理健康相关职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医师职业不再区分临床医师与心理医师,特别是推行全科医生社区首诊制度后,每个医生都需要掌握心理障碍的诊断,然后像传统医生样,通过制定综合诊疗方案,其绝大部分治疗交由相关专业医务人员损伤,医生发挥在疾病诊疗的中评估与诊断,治疗的组织与管理作用。那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治疗也需要由临床医生处方,主要不是由医生自己进行,而是交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来进行。而心理咨询师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与心理治疗师、医务社工师共同完成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因此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将更加需要有基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岗位配备。由于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心理治疗人才严重不足。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心理治疗专业人才可能将会由护理、医技专业和心理咨询师经过系统的心理治疗专业增训等继续医学教育方式来补充。

社会转型变化总有先知先觉者,健康中国战略让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社会重视。因而也就涌现了一批如陈磬、吴婷婷、梁小群等从心师、护师转型而来的心理治疗师,积极主动至精神心理健康机构实践训练,以期实现专业技术角色的转型提升。现就心理咨询师转型心理治疗所需要的观念与角色转变做一简要分析,供大家思考。

自2002年以来,持证心理咨询师达到100多万人,心理健康服务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心理咨询师群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社会能如此重视心理治疗,得益于广大心理咨询师20年的奋斗。当今天社会急需要大量的心理治疗人才时,心理咨询师是最能华丽转身的群体。因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上的大部分技术是雷同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不同,在于服务场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和服务方式不同。这三种大不同,其实就是专业角色和专业知识背景的区别,应用技术与方法其实无太大的差异。

心理咨询师要实现向心理治疗师的转型,有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第一,实现从社会工作服务者向医务工作者的转型。医务工作者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具有一定医学背景或专业知识的不同专业医务人员所组成,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被患者称为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常被人称为老师,从老师要医生的转变是剧烈的,这需要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各个岗位角色的体验,也需要有一定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基础。只有投身到或加入到医疗卫生机构才能获得这样的角色体验,通过耳濡目染获得医疗卫生环境的专业背景。从心理咨询师既往的经历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能让人更快融入的机构环境。

第二,实现服务对象从来访者到同时是患者的接访观念转变。心理治疗的对象都是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患者。这与对健康人的心理咨询只提供咨询不同,心理治疗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对疗效负责。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均是主动来访的,而患者求诊的初始动机不是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解决引起身体痛苦的疾病与症状。因此,对于心理治疗有时是非常被动或抵触的。这就是为何在医疗机构很少有心理咨询师,而大量的是心理治疗师和医务社工师。医务社工师协助临床医生通过社工工作发现需要心理治疗的对象,激发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动机,再由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或者是心理治疗师配合临床医生和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有时在明处,有时还是通过对临床医生、护士的诊疗操作来逐步实现到亲自施加治疗的。

第三,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团队。心理咨询师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咨询服务,是个人发挥独立咨询作用。而医务人员所从事的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多对一的团队服务。这个从个人到团队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胎换骨的。因此,只有投身到医疗机构实训,全职或兼职加入医疗卫生机构是心理治疗的角色前提,也是心理治疗的基础。

第四,从面向来访者到向面向医务人员转型。一个心师进入到医疗卫生机构,要先获得医务人员的认同。只有获得他们的认同,才有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心理治疗角色。需要发挥团体心理治疗的组长角色,把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先服务于他们,取得他们的切身体验,才能让自己的品牌有更加可靠的同行基础。这个转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挑战。

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心师像上述心理咨询师转为心理治疗师的老师们一亲,投身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做一名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务的心师(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


TAG标签:


回到顶部